周一早上,欧盟突然甩出一份文件,对中国的剪叉式升降机下手了——最高加税66.7%。 这种设备工地上常见,能托着工人修高楼、装光伏板,原本中国货在欧洲卖得又便宜又好,如今欧盟一纸令下,价格直接翻倍。 中国产的剪叉式升降机,过去三年在欧洲市场从两成份额飙升到四成。 法国两家本土企业急眼了,跑到布鲁塞尔告状,说中国公司拿了政府补贴,卖得太便宜,抢了他们的生意。 欧盟委员会派人查了九个月,最后甩出一句话:“中国公司每台设备至少便宜了20%,必须加税! ” 这事儿挑在中美关税战最热闹的当口,显得格外扎眼...
周一早上,欧盟突然甩出一份文件,对中国的剪叉式升降机下手了——最高加税66.7%。 这种设备工地上常见,能托着工人修高楼、装光伏板,原本中国货在欧洲卖得又便宜又好,如今欧盟一纸令下,价格直接翻倍。
中国产的剪叉式升降机,过去三年在欧洲市场从两成份额飙升到四成。 法国两家本土企业急眼了,跑到布鲁塞尔告状,说中国公司拿了政府补贴,卖得太便宜,抢了他们的生意。 欧盟委员会派人查了九个月,最后甩出一句话:“中国公司每台设备至少便宜了20%,必须加税! ”
这事儿挑在中美关税战最热闹的当口,显得格外扎眼。 特朗普刚给欧洲、日本发了90天免税优惠券,转头又盯着中国加码。 按常理说欧盟该和中国联手抗压,结果他们反手就捅了合作伙伴一刀。 有贸易专家打了个比方:“好比两家邻居正合伙对抗恶霸,其中一家突然把队友的梯子抽走了。”
欧盟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。 德国建筑商协会跳出来骂街:“中国设备涨价,我们装太阳能板、修风力发电的成本全得涨! ”但法国企业不这么想。 法国机械巨头玛尼托的工厂,去年因为中国竞争关了两条生产线,这次加税对他们来说就是救命稻草。
布鲁塞尔街头的小道消息说,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团队早想对中国新能源车加税,这次拿升降机试水。 有人翻出她三个月前的讲话记录,里面提到“要用关税工具保护欧洲工业”,没想到动手这么快。
中国公司也没坐以待毙。湖南一家升降机企业年初就在泰国建了分厂,加税令一出,立刻宣布“泰国工厂产的设备不受影响”。 另一家浙江企业更狠,直接在欧洲仓库囤了三个月库存,老板放话:“欧盟加税的成本,欧洲客户至少得扛一半。 ”
美国那边看热闹不嫌事大。 特朗普团队有人发推阴阳怪气:“欧盟总算学会用关税保护自己了。 ”但转头就有人爆料,美国贸易代表戴琪的办公室正研究对中国电动车加税到100%,压根没打算放过欧洲。
中欧贸易圈里流传着一组数据:中国升降机去年在欧洲卖了7.8亿欧元,欧盟这次加税能多收5亿欧元。但中国去年从欧洲进口的红酒、奶粉、汽车零件,总价值超过800亿欧元。 有贸易商私下嘀咕:“欧盟这是捡了芝麻,小心丢了西瓜。 ”
布鲁塞尔的法律事务所最近接了不少急单,都是帮中国企业准备上诉材料的。 按照欧盟规则,加税令公示后还有两个月缓冲期,中国企业还能翻盘。 但知情律师摇头:“上次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反补贴调查,拖了14个月没结果,这次估计悬。 ”
工地上的欧洲包工头算了一笔账:原本租中国设备每天80欧元,加税后涨到130欧,德国本土设备租金要160欧。 他叼着烟骂骂咧咧:“政客们吵一架,老子干活的成本凭空多出六成。 ”
中国商务部的反应很干脆,当天就宣布对原产于欧盟的聚氨酯材料发起反倾销调查。 这种材料是造冰箱、沙发的必需品,德国化工巨头科思创占了欧洲出口量的四成。 消息一出,法兰克福股市化工板块集体飘绿。
有欧洲媒体扒出个细节:欧盟委员会加税决定的投票环节,27个成员国里有11国反对。 意大利代表拍桌子骂:“我们港口堆着几千台中国设备,加税令执行了谁赔钱? ”但根据欧盟贸易规则,这种决策不需要全体成员国同意。
跨境物流公司连夜调整报价单。 从上海运到汉堡的40尺集装箱,上周报价还是3500美元,这周直接涨到4200。 货代在电话里解释:“现在所有中国机械类货物都在抢舱位,谁知道欧盟下一拳打向哪个行业?”
欧洲小企业主在社交平台发视频诉苦。 西班牙一家光伏安装公司老板举着报价单吼:“同样的工程,用中国设备报价3万欧,用欧洲设备要4.8万欧! 你们政客办公室里吹空调,我们可是要丢生意的! ”